传统文化丨小院唱响大舞台:一曲走书里的共富新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浏览量:2148 点赞: 0 收藏

当宁海长街的乡音穿越千山万水,在首都的舞台上悠悠响起,一段关于古村落改造的共富故事,通过宁波走书这一古老曲艺形式,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独特魅力。这便是宁波(长街)走书作品《小院》,在第十五届《中华颂》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展演中,以质朴的唱腔、生动的演绎,斩获多项殊荣,让宁海的传统文化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。

小院故事: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

《小院》的故事,源于宁海清潭村一个真实的共富实践。乡村运营师张小满怀揣着将破旧进士祖宅打造成共富小院的梦想,来到了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。然而,她的到来,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以孔阿婆和宋阿公为代表的“顽固派”,坚守着对古村落的传统认知,认为改造是对祖辈智慧的亵渎,是对历史记忆的破坏。新旧两股思想,在小小的院落里激烈碰撞,火花四溅。

这碰撞,并非简单的对立,而是两种价值观的深度对话。张小满带来的,是先进运营理念和现代审美视角,她渴望通过改造,让古村落焕发新生,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。而孔阿婆和宋阿公代表的,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乡土情感的不舍,他们担心改造会失去村落的灵魂,让历史在现代化浪潮中迷失。然而,正是在这碰撞中,双方逐渐理解、包容,最终达成共识。张小满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,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,既保留了古村落的韵味,又赋予了其新的功能。而村民们也在参与改造的过程中,看到了共富的希望,从最初的抵触转变为主动支持。小院,成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,也成了宁海古村落改造的一个缩影。

走书传承:在困境中坚守与创新

宁波走书,这一江南三大曲艺之一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长街走书作为其分支,更是宁海地方非遗的瑰宝。然而,在当下,传承这一古老艺术却面临着诸多困境。新人缺乏经验,老艺人逐渐断档,演员队伍中更是鲜有走书专业出身的人才,大多是从歌曲、戏曲等其他领域跨界而来。这就像故事中的张小满在改造小院时遇到的困难一样,每一步都充满挑战。

但《小院》的创作团队,没有选择退缩。他们像张小满一样,怀着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,接受了困难的洗礼。为了创作出这部作品,他们深入宁海清潭村采风,与乡村运营师和村民深入交流,感受他们在共富道路上的坚持与智慧。在创作过程中,他们重新挖掘长街走书的艺术精髓,将四平调、赋调、码头调、词调等传统曲调,与越剧曲调和大陆调等小调巧妙融合,让作品更具可听性和感染力。演员们虽然跨界,但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,刻苦钻研,精心打磨每一个动作、每一句唱腔,最终在舞台上完美呈现了这部作品。

专家赞誉:扎根家乡的曲艺精品

《小院》的演出,得到了著名文艺评论家常祥霖先生的高度评价。他指出,这部作品没有以往那种对名利的要求,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文明在古村落改造中的思想碰撞。故事中两代人不同的审美价值观,反映了宁海在古村落改造中的独特思考和实践。宁海作为全国古戏台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,古村落众多,《小院》紧紧抓住这一亮点,通过走书的形式,唱出了家乡日益变化的热点,让观众看到了宁海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古村落改造的科学成果。

常祥霖先生还特别赞扬了演员们的表演,认为他们唱念自如,人物塑造生动,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和仔细研究的。从音乐到文本,整个节目表现得很完整,是一部扎根家乡、展现家乡传统文化的曲艺精品。他希望这样的节目能够继续演出,让更多的人了解宁海,关注宁海的文化发展。

文化底蕴:宁海文艺的深厚根基

宁海,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。从著名大画家潘天寿到众多文艺创作人才,宁海的文化基础非常深厚。中国文联的调研也充分肯定了宁海乡村基层文化的繁荣,对宁海的曲艺和戏曲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。《小院》的创作和演出,正是宁海文化底蕴的一次生动展现。它让传统曲艺与时代主题相结合,让非遗文化在共富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如今,走在宁海的古村落里,举目皆是能工巧匠,他们一年四季都在雕梁画栋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。而《小院》这样的作品,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宁海文化的长河中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宁海,感受这片土地的文化魅力。

小院唱上大舞台,唱的是宁海的故事,唱的是共富的希望,唱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让我们期待,宁波走书《小院》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,让宁海的文化之花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。(阿单)


相关评论
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!

我要评论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