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首村歌,唱出云山竹海里的共富故事

发布时间:2024-07-30 浏览量:2234 点赞: 0 收藏

从宁海县黄坛镇镇区出发,沿着盘山公路向西,在群山环绕下,历时半个多小时,记者来到了海拔400多米的弘杨村。

从高山平台远眺,弘杨村29000亩的山林资源蔚为壮观。作为宁海主要产竹区之一,弘杨村竹林面积有8000余亩,通过竹子加工,弘杨村村民收获了“第一桶金”。

“咏留五扇门,绿溪有钓场……”

4455ec32-86aa-4f44-a44f-373da6675b4fsize_w_3992_h_2992.jpg

弘杨村的日出。(图片来源甬派)

见到杨丽娜的时候,她正在教村民唱村歌。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,一有空余时间,杨丽娜都会教村民唱歌,“村民喜欢,村子里又有好场地,我自然不能推脱。”她笑着告诉记者。

她提到的“好场地”,是一只直径5.2米、高约6米的“大篮子”。这只篮子由宁海竹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维炉设计,总共用了113根毛竹编成,如今,它已经成为集产品展示、休闲娱乐、品茶就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。

dbb91fba-72b7-4f71-8fa0-618346d0b99csize_w_5120_h_3840.jpg

弘杨村竹艺馆。(图片来源甬派)

“从艺术、文旅的角度激活产业振兴,是我们接下去工作的重点。”弘杨村党总支副书记杨益良告诉记者。近年来,在传统竹产业的基础上,弘杨村依托竹艺、根雕等特色馆下“竹”功夫,推出竹木根雕、特色竹编等文创产品,让传统竹木产业“节节攀高”。另外,弘杨村还积极打造特色文旅品牌,“我们有‘春笋节’,还有‘小年夜’,依托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理念,我们每年能够吸引数千名游客涌入,既增加了村民收入,又能弘扬当地的民俗文化。”杨益良说。

“走出去”,是弘杨村不断发展的另一个“秘密”。在弘杨村集士驿站里,站长李彬正忙着帮助村民寄收快递,“依托县级城乡客运体系,村民通过驿站就能把货品交给进村的公交班车,不用再花时间自己到镇里去收发快递。”李彬告诉记者。快递进村、山货出村,解决物流问题之后,依托“线上年货节”,弘杨村打响了香榧、竹笋、山黄精、茶叶等农副产品品牌。电商赋能,产业革新,如今的集士驿站,已经成为联系市场的“新桥梁”,带领村民迈向致富新起点。

“云山竹海有我家,家的名字叫弘杨……”

除了竹资源,村歌里提到的“云”,也是弘杨村共富故事里的“主角”。弘杨村东临西溪水库,南濒大松溪,气象环境多样。同时,地处弘杨村留五扇自然村的留五扇人影作业基地于2021年完成“两室两库一平台”标准化改造,负责开展宁海人工增雨火箭作业等工作。据悉,该基地近三年来火箭增雨作业14次,增雨量1313.45万吨,“弘杨村气象研究基础好,气象观测环境佳,这是当地文旅产业新的机遇。”市农指员徐栋斌告诉记者。

据了解,未来弘杨村将发挥地区优势,打造一个集科普教育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平台,“未来,广大游客在弘杨村既能看到大自然的‘云卷云舒’,也能体验一站式的科普内容,期待未来的小小科学家们,和我们在弘杨村相聚。”杨益良笑着说。

4714a9e2-95d1-40b4-a7b9-155881ceb176size_w_5370_h_3580.jpg

弘杨村的星空。(图片来源甬派)

“四知合一唱新曲,青山绿水美如画。云山竹海有我家……”正如《云山竹海有我家》所唱,弘杨村的共富故事,将继续依托生态之美,走出更宽广的共富之路。


来源:甬派


相关评论
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!

我要评论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