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新媒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

发布时间:2020-12-25 浏览量:10246 点赞: 8 收藏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,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很有益处”“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,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”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,推动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。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,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。针对青年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对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随着科技飞速发展,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,出现了全程媒体、全息媒体、全员媒体、全效媒体,信息无处不在、无所不及、无人不用,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,青年学生使用电脑、ipad、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时间大大增加。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,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对青年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,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因势而变、顺势而为,深刻把握新媒体的特点,切实利用新媒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。

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即时快速特点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

以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为社会发展变革带来了强大动力,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劲技术支撑,新媒体成为青年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新载体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类微平台的迅速发展,青年学生可以通过网站、各种APP平台、微信、微博、微视频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这些微平台信息发布及传播速度快,既能做到即时推送信息,又打破了传统教育载体在时间、地点、环境等方面的限制,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编辑、推送学习内容,而广大青年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随时打开微信、微博、微视频平台,实现快速获取和实时更新。因此,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,掌握更新的信息采集、编辑、制作、发布技术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。

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丰富性生动性特点,构建传统文化体验新场景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、形式多样、区域广泛,当下数字技术、网络技术、移动技术日新月异,信息传播不仅可以实现即时快速,而且可以提供海量信息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输给学生,使之入耳入脑入心,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,就要看传递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青年学生要求,是否能满足青年学生需要。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为例,一些青年学生如果没有接受专业训练,很难领略到经典中思想的玄妙,对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会望而却步,最终丧失阅读和学习的兴趣,这也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缺憾。而微信、微博、微视频等推送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,既能将文字、图片、影像、声音集于一体,还能运用虚拟仿真、全息投影等高科技完美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,给青年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视觉体验和良好的学习效果,使其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乐趣的同时,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,逐步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。时下应用广泛的视频直播传播模式,缩小了使用者空间上的距离感,带给使用者更新鲜的视觉体验和身临其境的感受,比传统课堂教学灵活有趣,可使传统文化通俗化、时尚化、立体化,构建了传统文化体验的新场景。

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互动交流特点,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

新媒体时代,传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传播,用户更加注重互动交流。虽然传统课堂上也有互动和交流,但是新媒体的互动和交流形式更加多样,内容更加广泛丰富,且没有人数、时间、地域等限制。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内容,还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,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发表观点看法,通过点赞、转发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传播所学内容,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。某种程度上讲,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学生,已经成为媒介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。这种既是学习者同时又是传播者的新模式,能够有效扩大所学内容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,有助于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,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。

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,是更基础、更广泛、更深厚的自信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,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,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,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,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”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肩负起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责任,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、践行者和弘扬者,紧跟时代、把握大势,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,探索创新青年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形式,让更多青年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,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